八字命學

八字命學
八字命學衍生自陰陽五行與天干地支學說,是一種根據生辰推算人一生命運的方法,最早在戰國時代便有紀錄,自宋代徐子平奠定時、日、月、年四柱推命的方法,故八字命學又稱四柱推命、子平法或子平八字。

學說發展
八字命理學最早可追溯自漢朝,但其時凌亂紛雜、尚不成體系,直到唐代李虛中著述《李虛中命書》,以人出生的年、月、日的干支配成「三柱」推命,被後世奉為八字學開宗祖師。宋代徐子平著書《淵海子平》,在李虛中的基礎上添加時辰入命,蛻變為「四柱八字」,功能性大幅提升,八字命理學開始蓬勃發展,至明朝趨於鼎盛,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乃有《滴天髓》傳世。(一說《滴天髓》乃宋代京圖所撰,劉伯溫僅作注釋。)

徐子平《淵海子平》固為「四柱八字」初祖,但該書內文龐雜,脈絡模糊,欠缺系統化的論述,八字學在此時未能稱上嚴謹完備;繼有明代進士萬民英兼收百家之言、集結成《三命通會》;文人張楠則欲排除枝節謬論,開始彙整綱要成《神峰通考》;清代內閣大學士陳素庵《命理約言》、進士沈孝瞻《子平真詮》等陸續整理規範,學說系統漸趨完整,而清朝宗師任鐵樵在對劉伯溫的古籍《滴天髓》進行批註增解之後,《滴天髓》便被公認為是八字學中「經典的經典」;余春台的《窮通寶鑑》則在八字學說上另闢蹊徑,以「調候說」擴充推命的思路。民國紀年(1912年)之後,則以韋千里的《千里命稿》為代表,用詞通俗、內文深入淺出,評價極高。

八字要素
陰陽
關於「陰陽」,《易傳》提出解釋:「一陰一陽之謂道。」天地宇宙萬物皆為兩股名為陰、陽的力量構成。

陰陽有所謂「陽奇陰偶」之分,於甲、丙、戊、庚、壬五陽年(奇數年)出生者,男命稱「陽男」,女命稱「陽女」。反之於乙、丁、己、辛、癸年(偶數年)出生者,男命作「陰男」,女命作「陰女」。

八字命學
Scroll to top